
2014年8月12日,資中森林公安局繳獲的穿山甲鱗片。

繳獲的穿山甲鱗片原片和炮制后的入藥片(右)。

在一張治療急性胃炎的處方單上,最后一味藥是“過山龍”(紅圈內),實際是穿山甲鱗片。
甘肅一個電話:“想吃熊肉”,成都藥販搞到7頭黑熊。目前,兩人因涉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制品,被廣元市青川縣森林公安刑拘。在本次警方繳獲的一噸多熊肉里,有400余斤熊油(俗稱熊脂肪),民警猜測這些熊油或將入藥,用于治療風濕。
b2b電子商務記者發現,以“入藥”名義非法偷獵野生動物的行為不在少數,熊油、熊膽、虎骨、穿山甲鱗片、賽加羚羊角等均為傳統中醫臨床用藥的重要原料。去年8月,資中森林公安查獲四川境內最大一起非法售賣瀕危野生動物——穿山甲制品案,涉案穿山甲鱗片數十公斤。最終,藥材公司老板周某、中醫門診部老板羅某被告上法庭。
11月17日,記者從資中縣人民法院獲悉,該案已開庭審理兩次,即將于近日宣判。
案件始末
處方中現“過山龍”其實是穿山甲鱗片
5年前,羅某和其他幾人合伙出資成立了“民生祥”中醫門診部,設在資中縣某街道一個數十平方米的鋪面內。
一開始,20多歲的年輕中醫醫生趙全俊(化名)是門診部唯一的坐堂大夫,沒過多久,老中醫賀祖光也加入進來。
2011年后,在趙全俊給病人開的中藥處方單中,一味名叫“過山龍”的藥材開始頻繁出現,動輒就是10余克。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13年年底。因為涉嫌其他違法行為,資中縣檢察院在對“民生祥”進行調查時,發現被頻繁使用的“過山龍”有蹊蹺,隨即和當地森林公安協同展開調查。
后經證實,“過山龍”并不是一種草藥,而是另一味藥材——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的鱗片。
非法銷售穿山甲鱗片 藥材公司老板被抓
“兩年時間,‘民生祥’中醫門診部一共給3000多個患者開出了含有穿山甲鱗片的處方單,使用超過6000次。”辦案民警說,在調查過程中,光是復印的相關單據和處方單就裝了整整一大箱子。
根據森林公安掌握的信息,從2011年至今,為“民生祥”提供穿山甲鱗片的藥材公司共非法銷售穿山甲鱗片數十公斤,涉及省內多家中醫醫療機構。隨后,藥材公司老板周某和“民生祥”老板羅某因涉嫌非法收購、出售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被采取強制措施。該案是四川省最大一起非法售賣穿山甲制品案。
高額利潤
收購均價3000元/公斤到患者手上近萬元/公斤
催生這個穿山甲鱗片瘋狂銷售案件的,也許正是鱗片背后所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
據了解,周某的藥材公司通過非法途徑收購回來的穿山甲鱗片,均價在3000元/公斤左右,賣給類似“民生祥”這樣的醫療機構時,價格便翻了一番,達到6000元/公斤。最終到患者手上時,鱗片價格更是飆升至近1萬元/公斤。
“10克就是100塊錢,所以只要加了穿山甲鱗片,一服中藥幾乎都要賣100多元,多的甚至高達三四百元。”辦案民警說。
電子商務網站記者走訪
成都部分藥材店公然銷售藥材市場內“藥串串”倒賣
記者在成都市對10余家中醫診所和藥材店進行暗訪后發現,大部分診所和藥材店都稱穿山甲鱗片現在不準售賣,極少部分藥店內的銷售則呈半公開化,還有藥房甚至直接在藥箱上標注穿山甲。
在成都市武侯區某藥店,記者提出想購買穿山甲鱗片,店員隨即拿出30克裝在普通密封袋內的炮制好的穿山甲鱗片,“7.5元/克,外面一般藥店沒得賣的。”
而在黌門街一家診所,店員更是直言不諱:“我們是托醫藥公司的關系才進到的,自己拿回來加工。這兒只有半斤,多了沒有。我們只賣6.8元/克,外面肯定沒得更便宜的。”
在記者走訪中,除了一家藥鋪出售的穿山甲鱗片是專業封包并貼有中國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管理專用標識之外,其他藥店出售的鱗片都是散裝的,零售價格從6.8元/克到15元/克不等。
17日中午,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的國際商貿城中藥材市場。8家受訪店面的店員或老板都明確表示沒有穿山甲鱗片出售,提及“熊肉”、“熊掌”時更是非常謹慎。一位老板說:“這個屬于野生管制中藥材和保護動物,我們這不可能有賣的。”
偌大的市場里,靈芝、人參、蜈蚣、瑪卡、鹿茸等字樣隨處可見。一家不足5平米的店鋪內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鹿茸片、鹿角片、人參等,不足5毫米厚的鹿茸片因級別不同被裝入不同塑料袋內。老板說等級不同價格也不同,每公斤1000元至4500元不等,“這些梅花鹿都是人工養殖的,野生的是保護動物,不敢買賣。”
業內人士張先生說,現在對類似穿山甲鱗片這種野生動物制品中藥材的管控十分嚴格,但因利潤豐厚,仍有一些“藥串串”在私下販售。國內穿山甲很少,主要依靠走私,多來源于東南亞。
飼養瓶頸
人工馴養 四川地區尚屬空白
“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資金,加大扶持常用大宗和瀕危稀缺中藥材品種的規范化、規?;彤a業化生產基地建設,22個大宗藥材品種和11個瀕危稀缺藥材品種被列入扶持名單,其中就包括穿山甲。由于來源問題和技術限制,目前國內人工馴養繁殖穿山甲仍處于瓶頸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的穿山甲養殖基地。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吳詩寶曾在接受采訪時說,自19世紀70年代至今,全球有100多家動物園飼養過各種穿山甲,但馴化成功率極低。穿山甲對環境和食物要求比較特殊,每年僅產仔一到兩次,每次一到兩胎。
201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專門成立了穿山甲專家小組。據該小組成員吳詩寶估計,中國穿山甲估計數量最多5萬-10萬頭,上世紀60年代后至今,種群數量可能已下降88.88%-94.12%。
四川省林業廳野保處透露,尚未正式批復省內任何場所對穿山甲進行人工馴養繁殖,并進行商業性利用。
資料顯示,在中國,動物藥材中只有少數幾種如梅花鹿、黑熊、烏雞、白花蛇等進入規范化、規模化生產。
未來趨勢
植物藥材成替代品
對于以“入藥”名義殺害野生動物的行為,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刁鯤鵬說,熊膽、熊掌等的確具有一定藥用價值,但馬鞭草、十大功勞等植物均可作為替代品。“目前從農民手中收購一只黑熊死體,價格在3萬元左右,活的更高,一旦轉手倒賣,黑熊死體價格可翻倍。”刁鯤鵬認為,豐厚的利潤是驅使殺戮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公眾環保意識提高等,野生動物入藥的情況越來越少,人工繁殖的動物及植物類成為主要的藥材替代品。“但我發現,打著野生動物旗號生產的保健品、化妝品成為新的消費趨勢。”刁鯤鵬說。
著名中藥專家周榮漢曾呼吁,為了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相協調,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藥用動物養殖的準入制度和評價體系,確保人工養殖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有效地保護動物,同時實現祖國傳統醫藥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
原標題:藥店將穿山甲鱗片放入中藥處方中 每公斤賣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