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經濟版圖里,中國經濟算不錯的,但以往長期的高速增長,突然慢下來了后,無論是執政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沒法一下子適應過來。就好比一個人,一直過得很滋潤,讓他突然間節衣縮食,心里的落差還是蠻大的。
中國互聯網圈的資本寒冬此前也出現過,上一個資本寒冬是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結束,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在上一個資本寒冬之前的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互聯網創業和資本市場異常火爆。歷史重演,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資本市場火爆了一年半后,市場再一次進入寒冬。
和上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資本寒冬面臨的大環境更加差,加上中國互聯網網民紅利消失,純互聯網創業的增長壓力比以往更大。所以,理性地估計,這一輪的資本低潮可能得持續到2017年下半年。
受大環境不佳影響,中美兩國標桿性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遲遲未能登陸二級市場,在美國以Uber和Airbnb為代表,在中國以滴滴和新美大(美團大眾點評)為代表。雖然在一級市場,Uber、Airbnb、滴滴、新美大動輒幾十億美金融資,但只要這四家公司未能成功登陸二級市場給投資人退出的機會,整個市場就會受影響。
現在越來越大的風險是: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Uber、Airbnb、滴滴、新美大可能無法在二級市場獲得大的溢價。一旦這四家創業代表性公司流血融資或流血上市,未獲得足夠回報的投資機構也就無力在一級市場投入過多,中小創業者會因此受困。
實際上,2016年上半年一個越來越尷尬的情況出現了:投資人比2015年上半年更多,但創業者比去年同期要少,出現了“投資人太多、創業者不夠”的奇觀。一些創業活動現場,竟然出現了投資人多于創業者的情況。
投資人多,不代表投資案例就多。2016年前五個月,主流VC投資的案子數量大減,號稱中國VC龍頭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在五個月時間內真正投資的案子不超過3個,不少VC投資機構甚至在2016年還未正式開葷(未投過一個案子)。
2016年上半年,各大VC機構目前都在忙于PR做品牌,雖然各家口頭上都說:不懼寒冬,認為寒冬下機會反而更多。但實際上,繼續這樣下去,不少VC投資機構不得不裁員降薪,一些VC只能面臨倒閉關門的結局。
億歐聯合微鏈,統計了2013年成立的VC投資機構。初步統計下來,2013年后成立的投資機構,有過投資案例的活躍VC數量將近500家,如果算上個人投資人,只會更多。這個絕對數量,和美國相比,不算太多;但如果放在目前的創業環境下看,依然有很大的泡沫。
顯然,市場養不活這么多的VC投資機構,2016年,中國VC行業的優勝劣汰將加速。2014年到2015年,創業公司和VC投資機構的興起,多少有政治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決定。創業市場的優勝劣汰加速,集中程度加強;創業者背后的投資機構也會是同樣的發展邏輯。
盡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新一輪創業大潮誕生的新的VC投資機構,它們正成為VC行業的變革力量。2013年以來的三年時間,不少新VC投資機構已經發展成為行業新標桿,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或許行業的大變革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