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投資的企業成功了,投資人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他們總結點投資成功經驗,內部恐怕還是有一些粉絲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因為下一筆投資成功的不確定性,投資人都會保持冷靜,對市場充滿敬畏。
當然,在中國這么大的創業市場上,可以說無奇不有。也有很多投資人大談特談創業干貨,指點江山,把自己當成是老板,于是把意志薄弱的創業者一起帶進了溝里。當然有些是投資人自身的偏見;也有一些投資人是“無知無畏”的同時,又被捧成了“主子”,再加上看多了各種創業項目,難免自我膨脹,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創業者也這樣覺得,畢竟投資人真金白銀都給你了,怎么可能說出誤導你的話呢?但是一旦你這么想,這個企業就離死不遠了。
創業的核心是什么?決策。而做出決策的人,只能是創始人本身。其余的人無論對錯,都必須讓路。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家企業的成功,得益于投資人們的“指點江山”。相反,每家成功的企業,都是抵住了投資人的“胡說八道”。公開見諸報端的,就有李彥宏、劉強東等人拒絕投資人指示方向的各種內容。更牛的,還有喬布斯和貝索斯都直接反對那些逐利的投資人,告訴他們要遠離自己的企業。
為什么投資人說的都是錯的?
一、投資人是 To B的,他們只需要找到千里馬就成。
每個投資人都會錯過99%的好企業,這是他找到自己確信的那匹千里馬的關鍵一環。曾經一位投資大咖給我上過一課:為什么谷歌在YouTube剛成立時拒絕給它投資,后來卻花18億美元收購?值不值?答案是值。
每個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降噪”、“聚焦”從而提高成功率的。因為是To B的,這種方式行之有效,但如果投資人本身不夠優秀,東施效顰的伸手過長,給創始人各種看起來好像很符合道理/推理,實則沒有任何價值的建議,則很有可能一起走向錯誤的道路。
創始人的產品,則直接是面臨著廣大用戶——這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市場邏輯。以福特為例,假如有投資人告訴福特某個汽車零部件該怎么改,一定會被踢出去(他也是一個排斥資本游戲的人,幾十年后才登陸資本市場、也一直拒絕汽車金融)。
——換個假設,如果投資人比你懂得多,那才是最大的悲劇。如果不是的話,投資人的一知半解,就只適合幫助你推敲和完善解決方案,而非指導你的創業工作。
二、創業如打仗,參謀如果做決策管用,一定會壞事。
投資人什么最管用?錢。
投資人是用“現成的資源(錢)”幫助創業者換更多的資源,度過風險期,從而獲得高風險收益。投資人為了投資安全,也會把自己心血所得傳授給創業者,幫助創業者避開愚蠢的錯誤、增加勝率。
但這些都是“錢”的副產品。碰巧當下的投資人大多又都是拿別人(LP)的錢在投資,因此難免有GP膨脹或者交學費。以至于中國優秀的項目沒出幾個,投資人卻成千上萬——他們還在晉升的過程中,活得逍遙自在。這時,他們一知半解的領悟,就算是天分極高的點子,都需要消化很久。要是真的在打仗的過程中,這些能管用嗎?
換個角度:打仗要征集糧草。難道我征集了地主家的糧草,就要聽地主告訴我怎樣打仗嗎?就算他熟讀兵書熱愛三國演義,也是然并卵——創業者需要不斷的應對世界和行業,一個打法都會改變格局。
再換個角度:如果將軍任由參謀做決策,那會怎樣?也許每個決策本身都是對的。但是執行到最后,也會變成錯的。
三、那么,投資人的話,應該怎樣來聽?
第一,把投資人的話當成是建議。
感謝并且思考。同時,要用邏輯條理清晰的闡明利害、說清楚你堅持的理由。因為,如果你連投資人都無法說服,那恐怕你也很難說服用戶。把這個過程當成一次近身演練,同時不斷的思考。
第二,作為產品邏輯思考的補充。
在世界萬千創造中,創業者每一步都要走得對。當有人把他的思考告訴你時,不要急著肯定或否定,和你的思考放在一起,深入琢磨——最后找到更清楚更有價值的道路。這也就是馬云常常說的“借假修真”。
最后,如果投資人的話是他成功的經驗,我們可以認真聽,還原場景,學習足夠多的價值。
如果是棋王在談籃球的成功之道,我們借鑒一下就好了。就算他道聽途說的內容是有道理的,但是附加值低也不值得創始人浪費時間聆聽。
在戰場上,從來沒有可以復制的經驗,即便過去的成功者自己也無法復制自己。投資人不可能像你一樣將系統化的思考與實踐融為一體,他們說的一定是錯的。所以,別盲目的去聽投資人的,更不要把他們視為老板,他們只是在資本上有投票權而已,你需要的是說服他們尊重你的選擇,而非順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