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你聽出來了,我說的是最近三星Note7的爆炸事故。一開始,三星的態度還挺誠懇,接到美國等市場發生爆炸的消息,立馬召回,沖這態度,三星還是挽回了部分消費者的信賴。

▲網友曬的爆炸手機
然而對于中國區卻拒絕召回,對此三星是這樣解釋的:中國區采用了另一家供應商的電池,因此沒有爆炸風險,所以我們拒絕召回。可是,話剛說完就打臉了,有中國用戶購買的Note7就發生爆炸了。
于是中國用戶也炸了,對三星極為不滿:同樣是用戶,為什么要搞區別對待!
但面對這些指責,三星卻遲遲不肯低頭。
2
或許三星出于對品牌的“維護”,擔心如果在中國實行召回就等同于打臉,所以為了“顧全大局”舍棄了用戶。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實非上上策。
過去,在信息不對稱的封閉世界,企業只要品牌夠大,就不愁用戶。但是如今的互聯網規則卻是:誰離用戶越近、黏度越高,誰的品牌就越有價值。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企業開始重新審視與用戶的關系。
比如海底撈,拿消費者當上帝,不僅好喝好吃伺候著,還十分關心體貼消費者;比如小米,把用戶當做朋友,讓用戶一起參與產品設計,滿足用戶實際需求的同時也完善了產品。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企業還把用戶當成了領導,定期直播向用戶匯報企業的工作進展、面對面解答用戶的困惑和投訴。
簡直就是一翻版“明星粉絲答謝會”,可能直播的內容對用戶作用不大,但給他們的感覺卻大不一樣,因為受到了“領導”般的重視。

▲每周二20:00羅胖他們會舉辦"得到本周工作報告",用戶可以在直播間觀看
大家深諳互聯網法則,變著法討好用戶,除了賣出更多的產品,更多是想通過跟用戶的密切連接,加深用戶對品牌的依賴。說到底,我們追求的是品牌忠誠。
3
但是很多企業往往忽略一個問題:你現在所做的用戶服務,可能只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忠誠,而非品牌忠誠。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有區別嗎?用戶買我的產品不就好了。
這兩者區別可大了,產品忠誠指因為選擇少或者用戶使用習慣而被動地選擇你的產品。比如我們之所以使用中國移動,是因為出于需求,選擇的范圍有限不得已為之。
而品牌忠誠,是指用戶由于對品牌的認知和信任主動選擇你的產品。比如蘋果、華為,用戶不僅關注他們的產品,連他們的新聞、廣告也關注。
說到這,不妨審視一下自己的企業,用戶是沖著你的品牌來買產品的嗎?可能有很多并不是。那么要想從產品忠誠跨越到品牌忠誠,應該怎么做呢?
4
第一,創造消費的動機,滿足用戶變化的需求。
有時候,專業性可能會使我們離用戶思維越來越遠。所以更多時候,要把自己當成用戶,變成“小白”去使用自己的產品,才能了解到用戶的真實訴求,捕捉到他們的內心需求。
然后為他們創造消費的動機。比如,香飄飄最早是主打“冬季暖飲”,但后來香飄飄又發現一個動機,隨著生活節奏變快,比起喝一杯暖飲,更想舒緩壓力,于是它開始主打“小困小餓,喝點香飄飄”,再度激活了市場。
你看,站在用戶的角度,才能挖掘他們的需求,創造新的動機滿足他們。

▲品牌十階梯論
5
第二,超越用戶,幫用戶做加法,替產品做簡化。
所謂超越用戶,就是比用戶更懂用戶。
在營銷上,要幫用戶做加法。《怪誕經濟學》的作者丹•艾瑞里教授就做過這么個試驗,讓一組學生在“59美元訂閱電子版刊物”和“125美元訂閱電子版+印刷版套餐”之間做選擇。
之后又加了個“125美元訂閱印刷版”,這看上去似乎毫無意義,因為這跟訂閱套餐的錢一樣多,傻子才會去訂印刷版。
但是結果卻顯示,多加了一項無意義的選擇,套餐訂閱量多了一倍多。
在塑造產品時,要盡量簡化。比如我們一提起小米,就會覺得人家的性價比高,一想到加多寶,就是清熱降火。
因為這些企業在塑造產品時,把其中的一項功能強化了,對于用戶來說,更有記憶點,對于品牌的關注也會增多。
6
第三,塑造用戶,幫用戶打造正面形象。
要知道,用戶買產品不只是為了需求,還有可能為了表達自己的立場。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單輪平衡車、智能代步車,可能最初是為懶人而造,但是如果主打環保輕便,那么用戶在購買時,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表示:“我是因為環保而買,而不是因為懶”。
這樣一來,產品等于幫用戶打造正面形象,用戶更樂于接受。
以上所說的三方面,就是讓產品拉近用戶和品牌的距離。當然,一切基于企業對用戶的了解,只有足夠懂用戶,用戶才有可能依賴產品,進而信賴品牌。
這點恰恰是我們開頭所說的三星事件,最該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