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互聯網品牌電視”,消費者選購的普遍原因是其“適用”和“廉價”,但隨著初代產品在品質和售后上受到的非議日益明顯,再加上“面板成本”上漲的黑天鵝事件,2016年互聯網電視品牌整體陷入高速增長的漩渦之中。
隨著個別品牌資金鏈的繃緊、面板價格從下半年大幅反彈、中高端消費者漠視等現狀,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光環開始變得黯淡。
同時初代互聯網電視用戶遇上越來越多的售后問題——高銷售的同時也帶來了高返修率的老問題。與傳統電視品牌覆蓋廣泛的售后服務相比、互聯網品牌電視用戶經常在互聯風社交媒體上傾瀉不滿,互聯網電視品牌當初畫下的大餅開始變得難以下咽了。
互聯網電視品牌幾乎都沒有自己的整機生產線,沒有上游采購資源優勢也沒有覆蓋廣泛的線下渠道,生產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當產品價格因為原材料面板價格上漲而被動上漲時,互聯網品牌的低價競爭和短平供應鏈的輕資產模式的弊端就被暴露無疑。
為了破解售前體驗不佳和售后服務無門的現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電視品牌開始懷疑當初的差異化輕渠道模式,紛紛轉戰線下打造集合售前和售后的實體店面,這意味著互聯網品牌除了“廉價”一項外,開始被傳統正規模式所同化。
定位于“入門級”產品的互聯網品牌電視最難破解的是與老牌彩企主流產品的技術差異,如創維主張的OLED路線、TCL大力推廣的量子點電視、海信多級背光控制技術等,在入門級的互聯網品牌電視中極難發現。
彩電行業人士認為,面對互聯網電視品牌低價戰帶來“混亂”的局面,打造品牌高端形象,打造尖端產品仍是傳統企業的首要任務。不再陪互聯網品牌打低價戰的傳統企業,共同選擇了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畫質體驗的高端策略。
低價戰使得貼合用戶利益的高品質電視的生存空間反而受到擠壓,通過品質縮水的方式完成低價帶不來真正的逆襲,理性消費者對互聯網新晉品牌的認知也將只剩下“廉價”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