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了,電影行業挺熱鬧的。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長城》,引起了軒然大波。我不太關注影片本身,更關注的是背后的利益方。
雖然《長城》的口碑慘不忍睹,豆瓣評分只有5.4,但它的票房成績卻很不錯,僅過了5天,票房就超過了5億元。
不得不佩服背后的操盤手啊,這次《長城》的投資方包括萬達旗下的傳奇影業,還有環球、中影、樂視影業等等,具有超強的宣發能力。比如在排片上,《長城》首映當天的全國平均排片就高達60%。

▲截止到12月21日9:20《長城》的票房情況
2
你知道這是什么節奏嗎?這是不讓其他影片活的節奏啊,所以華誼兄弟這次就中槍了,它的同檔期電影(比如《羅曼蒂克消亡史》)在排片和票房上都壓力山大。
其實華誼的已經多次遭到萬達“排擠”了,比如之前的“潘金蓮”慘變“竇娥冤”,這讓馮小剛和王思聰大吵了一架,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
因為在電影制片和院線不分家的“中國國情”下,電影往往會被強大的發行和推介渠道所綁架。
而我們會很明顯地發現:相比萬達,華誼的主要劣勢在于影院的缺乏。根據數據顯示,目前華誼兄弟在全國各地只有15家影院、150塊屏幕。
其實早在2002年,華誼就已經開始建設影院了,但由于戰略保守,歷經十幾年,華誼的影院業務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業績上都乏善可陳。
而在最近幾年,華誼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電影內容上越來越不給力;在企業資金重組的失敗又導致股價大跌;在電影排片上則屢遭萬達“排擠”。
3
可以說,“轉型”再次成為了華誼的必然發展之路。在被萬達院線“吊打”過幾次之后,華誼終于意識到了影院的重要性,表示要加大投入。
這不,在11月份,華誼就宣布推出了高端影院,怎么個高端法呢?
據說,這個影院主要是接待會員的,會員分為四個等級,從1萬到10萬不等。
在電影票價上,一張電影的票價平均300-680元不等,像這次的電影《長城》,一張票就要680元;
而在觀影環境上,每個影廳只有20-38個座位,座位都是豪華沙發;同時配置了最先進的影音設備,視聽體驗一級棒;
另外在服務上,用戶可以全程享受“半跪式”的服務,比如免費吃個哈根達斯、喝個紅酒、抽個雪茄啥的。

▲華誼電影匯的豪華沙發
4
看完這個介紹,我也有點被驚呆了。
一直以來,雖然影院里頭的技術不斷在升級迭代,比如從3D到IMAX、巨幕等等,但人們的觀影模式卻沒有什么變化,依然是:“你賣票,我買票、看完電影、走人”。
華誼的影院就試圖改變這個情況。
我記得一年前,我去深圳的一家電影院里頭看電影,在開場之前就有工作人員過來推銷,問要不要肩背按摩器、充電寶之類的。可見,影院也想開展增值服務。
華誼這次也是一樣的。很明顯,華誼針對的是高消費人群,走的是品牌輸出的精品路線,它的影院更像是具有高檔次服務、帶有餐飲的會所。
當然,華誼影院的做法能不能成功?會不會像橙天嘉禾的高端影院那樣成為“先烈”?這點我不好判斷。
只是,作為轉型,如果一個企業無法成為行業里頭的平臺老大,已經開始被擠壓,找不到多少增量市場時,那么不妨考慮“市場細分戰略”。
這也是我今天講華誼這件事的目的所在。

▲你清楚自己市場在哪嗎?
5
上面這點對于所有企業來說都是一樣的:
當市場處于跑馬圈地、快速上升的階段,那些采取“重視客戶服務體驗、財務上穩健經營”的企業,反而會被虐得很慘,因為這個時候總有企業在拼命燒錢搶占市場。
比如以前電商剛剛興起時,采取激進策略的淘寶,用免費方式吸引用戶入駐從而打倒了eBay。
京東、蘇寧也是采取激進的策略,雖然京東經營了12年還沒有盈利,蘇寧在轉型的時候更是從高額盈利到走向虧損。
但是很明顯,我們會發現采取保守策略的亞馬遜中國,包括國美以及當當網反而掙扎得很痛苦。
再比如剛剛所說的華誼,過去它所犯的錯誤在于:在電影市場蓬勃發展時,它反而采取非常謹慎和保守的影院戰略,這讓它錯失了非常好的成長先機,尤其是占領終端渠道的先機,以至于到今天如此被動。
當然,當市場發展到相對飽和、沒有多少增量、用戶紅利消失時,那些大企業開始回歸理性,重視用戶體驗;而那些被碾壓的中小企業則要采取精耕細作的市場細分戰略。
比如對于華誼來說,一二線城市的影院基本已經飽和,那么從縱向上進軍三四線城市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戰略,從橫向上去細分影院市場、提高客戶體驗也是可以考慮的。當然這不是華誼這個階段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我想,在互聯網等行業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的情況下,每個企業也應該重新去思考商業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