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STEM 教育出現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指導意見討論稿中、美股上市公司好未來跟投時任環球雅思創始人張永琪二次創業項目鯊魚公園、出版印刷第一股盛通股份參股韓國樂博并全資收購樂博樂博、STEM 教育成為2016年香港的Learning & Teaching Expo展會主題等,STEM 教育成為了教育產業和跨界產業熱議的焦點。
STEM是美國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議。STEM,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s這四個詞的開頭字母的組合,是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活動,旨在學生擁有以“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造力”為核心素養的能力。
近年來,STEM 教育備受矚目,被“炒”成了熱詞。星立方董事長劉宇明向藍鯨教育表示,“應試教育為大剛需,對于STEM這些熱詞,需要進行冷思考。”那么,當前STEM 教育發展態勢如何?STEM 教育的問題是什么?有什么機會?資本追逐下的STEM,又會走向何方?
國內上市公司不同角度切入STEM
“STEM是有前景的”,張永琪堅定地向藍鯨教育表示。STEM教育為這位曾經的美股上市公司創始人提供了二次創業的靈感和方向,他走訪全球全球的STEM項目,集合了“美國可落地模式、日本的產品、丹麥的運營”的特點和優勢創立了鯊魚公園。
藍鯨教育梳理了國內上市公司參與STEM教育的方式。
藍鯨教育發現,相較于火爆的K12領域,國內上市公司對于STEM的熱情沒有那么高。幾個入場的玩家大多通過投資、并購,涉足機器人教育、3D打印機、教育課程及資源等方面。其中,好未來跟投鯊魚公園、新東方曾參股的樂博樂博在2016年被盛通收購,而新南洋成立了昂立STEM 品牌。
與此同時,立思辰投資的青橙創客也涉及了STEM 教育。據上海STEM云中心課程顧問杜先生向藍鯨教育透露,在他的業務范疇內,萬科是咨詢STEM課程最多的上市公司。藍鯨教育了解到,所屬萬科的國際學校、幼兒園已經進行了STEM 課程教育。
揭開STEM 教育的“面紗”
雖然非常看好STEM教育項目,但是張永琪也坦言,目前在國內推行STEM項目難點主要在于客戶缺少對STEM的認知和理解,因此STEM的客戶也不是很多。藍鯨教育向中央電教館移動項目專家馬永紀了解到,目前STEM 教育市場分為校內和校外。校內教育又分為課內和課外兩部分,如興趣活動等。校外市場則主要體現在機構培訓模式和家庭親子教育方面。
針對學校TO B形式和針對家庭的TO C形式是市場推行STEM的兩種商業模式。政府以及學校主要通過供應商采購整套硬件軟件課程,而面向市場的C端大多采用線下連鎖的模式。
但是,STEM的三大主流的合作方式主要體現在B端,表現為:第一,集中校內市場,學校采購相關硬件,企業基本不涉及教研。第二,向學校輸出課程、教材器材以及師資,與公立學校的合作辦學。第三,90%的機構通過開門店“直營+加盟”的方式進行擴張,然后向門店賣課程器材并收取加盟費,如樂博樂博、鯊魚公園等。
現在STEM市場競爭主要集中在校外培訓方面,其中,以拼插式積木為主要內容的機器人教育機構基本都以開門店和加盟為主營模式。孟延豹表示,目前的STEM市場的企業體量和自身規模都比較小,不是數量很多。尤其是機器人教育、無人機教育等STEM 細分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可以認為是已經呈現出紅海的趨勢。
“STEM教育已經被列入了‘教育信息化的十三五規劃’,并受到了B端和C端市場的關注和市場的關注和歡迎。但STEM 教育的課程方面沒有標準,容易產生非良性的競爭。”孟延豹和杜繼暉均向藍鯨教育表達了STEM 現狀。
那么,中國STEM教育機會在哪兒?
STEM課程設計因其缺乏統一標準,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此外,藍鯨教育向行業專家和從業者了解到,STEM教育主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國內的STEM教育整體上因升學考試壓力導致課內不重實操。二是,低齡學生家長對科技教育態度好轉,但又不純粹,很多城市對STEM 教育并不了解,會出現中途放棄或不能堅持等。
另外,STEM在中國發展的另一阻礙就是人才師資的短缺。首先,師范類大學很少有科技教育方面的專業,其次絕大多數K12學校沒有專門做創客類教育的老師,有的學校雖有科技輔導員,但在學校的地位是邊緣化的。
雖然政府在每年對初高中的采購增多,但是存在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北上廣深等城市對STEM教育有很早的深入和實踐,二三線城市正在逐步接受甚至是普及,但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有些薄弱甚至是不足以發展。杜繼暉向藍鯨教育透露,由于有的地區和校長對STEM的教育落實情況不是很好,使得STEM面對落實情況不好的公立校市場,沒有到達預期的關注度和采購力度。
資本追逐下的STEM,又會走向何方?
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是機會,哪里就會蘊藏商機。在國家政策和政府采購的支持下,公立學校科技教育在課程、產品、師資、研發等方面的缺失,給了STEM 企業的很大機會。馬永紀向藍鯨教育表示,“校內”、“校外”、“課內”、“課外”,這是STEM市場的切入細節,公立校市場和培訓機構是STEM 教育的主戰場。屬于體制內的課內市場,課程涉及科技教育的部分,往往限制較多。但第二課堂的校內課外部分,很多城市的政府已有明文規定鼓勵采購社會教學產品和服務。
此外,國家政策層面的“減負”要求為STEM開扇門,從市場情況看,這一學段的學生愿意參與藝術、科學和體育三大領域的學習。二是日益興起的“創客”概念拉動STEM教育,現有創客人才素質和國外相比差太多,政府和市場都有了對其的意識。北上廣以及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不少創客組織,但口號喊了很久,絕大多數創客組織都還在玩公益、設計、想法、市場活動,卻沒有能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這也與國內創客教育、科技教育理念和水平有關。
當下中國正面臨著消費升級帶來的各種需求,教育也不例外。因此,STEM教育項目依然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在需求和發揮在那空間。
STEM 教育需要通過不斷創新、更新教材,引進優秀的教研人才、尋找“外腦”,不斷研發出與時俱進、技術含量更高、更易被學生認可的課程和設備器材,同時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論。雖然一些STEM 教育的課程涉及正在走向體系化和正規化,從業者們開始不在只借助STEM的概念推廣產品,不乏慢慢沉下心來研究課程設計。但藍鯨教育向孟延豹了解到,目前,國內還沒有成體系和標準的課程。
此外,在保證教學質量方面,還需注重老師隊伍的選拔和培訓。對體制內老師提供培訓服務也可以成為教育公司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目前尚無標準的STEM 課程,但是在涉及理論、實操、表現力等多維度的選拔標準上,教育公司可以通過比賽和國際合作的方式,聚合同行,促進增長。
結語:
過去兩年間,政策的利好與資本青睞的雙重推動下,STEM教育正在從“野蠻生長”的草創時期發展起來,同步走向“規范化發展”期,加上目標用戶家長的年輕化和觀念的多樣化,科技教育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同時,像張永琪一樣的創業者堅守:“創業不是一定要選特別掙錢的賽道,還是在于自己的教育情懷。做小也不怕。”這是擁有這樣的STEM 教育領導者和從業者,藍鯨教育相信,STEM教育一邊借助資本、一邊整合資源,STEM 教育之路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