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嘯天就屬于后者。這位接受過嚴謹的科研學習、腦回路異于常人的清華化工系博士生,把“拉屎壓水花”這個有味道的話題寫成了一篇百萬爆文。
翻開他的公眾號“畢導”,你會發現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是這種“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畫風,比如怎么切出無籽的西瓜,怎么喝奶茶不剩珍珠,香蕉和棗怎么吃最惡心。不管多么奇葩的問題,只要畢導一出手,都能寫成洋洋灑灑、圖文并茂、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長篇段子。
在望京SOHO,榜妹見到了傳說中的畢導,細框眼鏡,面目清秀,頭發還比較濃密。
當他安靜地坐在那里,平靜地從過往經歷談論到人生哲學,好像很難跟公號里的形象重合起來。直到他眉飛色舞地講起理工梗,散發出不明覺厲的氣場,才讓榜妹覺得,嗯這是畢導本導了。
如何寫出讓人欲罷不能的內容?怎么預估文章的閱讀量?畢導有一套具有科研精神的方法論。用他的話來說,“做化學實驗和寫公號其實遵循的同一套邏輯”。
用科研的方式寫接地氣的內容
畢導寫出的第一篇爆文不是10w+,是300w+。當時是 2016 年 11 月初,距離公號創建不到三個月,還沒正經地更新過多少文章。
很多人都是因為這篇關于北京供暖前如何御寒的文章,認識了畢導。這位清華博士通過一系列熱力學理論和實驗方法,經過精密的建模、復雜的公式計算,向大家展示了“科學”的穿衣御寒法,簡而言之,就是把秋衣穿在大衣外面……
發布之前,他有 9000 粉絲,看著閱讀量蹭蹭上漲,畢導很激動,守著后臺截了粉絲破 1 萬的圖。沒想到一覺醒來,他又截到了粉絲破 10 萬的圖。
他形容那種感覺是:一篇文章就把你從隨隨便便的狀態拉出來,粉絲量級突然完全不一樣了,被迫去思考怎么做大一點。
此后,畢導不斷探索如何用科研的手段,解決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問題。據新榜的公眾號數據回采,在公號目前為止的 46 篇10w+中,最受歡迎的有這樣一些:
光看標題,你無法想象畢導會開出怎樣神奇的腦洞。比如為了完美地喝掉奶茶里的珍珠,他設計出了“吊瓶式珍珠奶茶自動飲用系統”。

(AMAZING!)
再比如你們一定想知道的如何優雅地拉屎,不被水花濺到,畢導給出了這樣一張示意圖:
當然,這些脫離現實、充滿戲劇性的方案,根本談不上解決問題,而是讓人感覺畫風清奇,原來科學還有這么好玩、這么魔性的打開方式。
當別的工科生在用matlab算實驗數據時,畢導卻用來畫了一片薯片,只為了證明薯片掉在地上還是可以吃的。
他覺得,做化學實驗跟做內容都遵循著同一套邏輯:建立假設,查一查前人做了什么、沒做什么,設計你的方案,做一套實驗,得出結論,看看它跟你的目標吻合了多少,有什么新的問題。
比如有人說香蕉和棗一起吃很惡心,有人卻吃不出來,作為科研人員,就會去想到底是哪個環節的問題,建立假設去試錯,做實驗去排除。這個過程能給人很多啟發。

畢導告訴榜妹,現在寫段子用到的很多知識,都是本科期間學的課本上的,他仍記得這些知識點是在哪本書的第幾頁,需要用的時候再把那本書拿出來看一眼。他還解釋了一句,“每個人都是術業有專攻,因為你有興趣,你真的喜歡,就能看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
不過榜妹眉頭一皺,發現事情并不簡單,能將科學和段子結合得如此融洽,絕非對科學的熱愛就能夠實現的。
想成為段子手的清華博士,
把日常生活編成曲折段子
畢嘯天之所以被稱為畢導,當然不是因為導了什么片子,而是曾經擔任清華大學的一名輔導員。
在他過往 25 年的人生中還有許多其他身份,比如家在杭州的西北大漢,比如追求完美的處女座,比如研究膜技術的清華博士生,比如段子手天才小熊貓的小迷弟。
這些身份混合在一起,作用反應,形成了畢導這個奇特的結合體。
畢導本導
畢導說,天才小熊貓是自己寫段子的“導師”。在開啟段子手生涯時,他曾細細研究過“熊老師”的每一篇作品,比如為什么他這句話要寫這么長?為什么這句話要放在這兒?為什么這段對話三段之后就要插圖……這些細節都會仔細解讀。同樣的剖析方式也會用在其他大號身上,看他們寫得好的地方到底在哪兒。
畢導至今都記得,那是在 2015 年 8 月,吭哧吭哧寫了五篇自認為得意的段子之后,他的微博粉絲數,終于,突破了,100……
(經過刻苦修煉的畢導,已經領悟了搶熱評的訣竅)
這個艱難的開端,并沒有澆滅畢導的創作熱情。一年后,公眾號“畢導”誕生,他在“不務正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翻開畢導最初的公號文章,雖然風格青澀得像宿舍里的閑談,毫無排版設計可言,但段子手的實力已開始展露。
無論是出國浪,還是幫大家找東西,還是學妹向他求助如何把照片上傳到學校網站,都被畢導編成了曲折的段子。畢導寫的內容,基本都是從身邊的小細節下手,似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卻沒有想到那么刁鉆的角度。
他說自己有個小本子,會把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細節記下來。另一個靈感來源是公號后臺發來的問題,比如穿毛衣容易起靜電啊怎么辦,酸奶喝到最后怎么才能喝干凈。無論什么問題,他都能往自己掌握的那套科學的方法論里套。
“拉屎壓水花”這個選題來源于一次粉絲調查問卷,以高票數當選為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
不僅在找選題、寫段子時保持著一種理工科生的理性和敏銳,對于內容的傳播效果,畢導也有自己的解讀方式。
用概率論思路預估閱讀量,
將化學梗做成周邊
“一篇受眾范圍比較明確的文章,對它的分享效果有大概的預估”,用畢導的話來說,“這是一種概率論的思路。”
如何做到的?畢導說,其實預估的是讀者在閱讀文章時的情緒波動。
“可能在哪些地方會退出去;可能在哪些地方會微微一笑,覺得有點意思;哪些地方是一個大笑點,可能在屏幕前抱著手機哈哈大笑,再讓自己平息一會兒繼續看。”

畢導在央視《加油!向未來》節目中
寫的時候,他會注意去調控這種波動,把一些梗“科學地”排布在文章的各個部分,保證所有的大笑和小笑穿插起來,避免讓讀者在某個地方失去興趣。結尾部分很重要,需要給讀者一個轉發的動力,如果前面很好玩,結尾弱下去了,可能看完就關掉了。
在建立假設后,還需要用實驗來驗證。畢導身邊的小伙伴成了“小白鼠”,他會觀察他們在讀自己文章時的表情,哪些地方想讓人笑卻沒有笑,或者哪些地方沒想讓人笑反而笑了,看到結尾的時候是不是嘴角上揚。
這種頗有科研氣質的方法論,對于畢導來說可能是一種本能。從小就偏理工思維的他,不喜歡有不確定性的事情,總想找到背后深層的原因。
看到一篇爆文,他會去揣摩一個人看完后的分享動機,比如結尾是不是給人一種情緒,或者有一句總結提煉的句子,可以讓人直接復制轉發。
不過對于超過百萬量級的爆文,畢導也覺得很難把握,因為節點太多,擴散會放大。就像他最初那篇300w+的供暖前御寒指南,當時他自己預估的只是幾萬。
畢導身上還有一種完美主義情結,畢竟他把“處女座”的標簽寫進了自己公號簡介中。他說,可以一個月只更兩篇,但每一篇能發出來的,都是看過幾十遍,每句話、每個標點,都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寫。有時候臨到發布時,覺得不夠滿意,那就不發了。
包括他在做周邊時,也希望每件東西都有獨特性,有“畢導”的設計和影子在里面。比如他頭像上那件衣服,上面印的分子是化學上很冷的梗,可能只有學化學的人才看得懂。但這件衣服賣得很好,幾千件一售而空。
組建起團隊之后,
目標是一個月更新 6 篇
到去年下半年時,畢導跟一些做公號的同行交流,很多人驚訝于他竟然是一個人在做,因為同一閱讀量級的,基本都是團隊運作。
有次畢導跟一個公號做互推,拉了個群,對方進來了一群人,有對接前期聯系的,有對接文案的,還有上面負責的主編。畢導發現氣勢上完全被碾壓了,只能把自己的小號拉進來,“顯得這個群里我方稍微熱鬧一點”。

畢導想了想,確實也沒必要一個人硬撐,而且內容還會受限于個人的經歷。
11 月時,畢導發了一篇招募文,到 12 月,終于組建起了一個小團隊,在望京SOHO租了工作室。
即便人手充足了許多,公號的更新頻率也沒有明顯的提升,畢導說他現在的目標是一個月 6 篇,仍是行業內很低的水平,但比以前提高了一倍。
大家一起討論選題,一起寫段子,畢導會仔細修改每個人起草的初稿。他說,這個精修的過程可能比自己直接寫還要久。而且還要小心翼翼地不被帶偏,比如團隊里的妹子寫到驚訝的地方,用的是“讓畢導我嬌軀一顫”,他趕緊改成了虎軀一震。“這些細節,一不注意就會被帶偏。我每天就是要把思想拉回來。”
組建團隊后,他們也開始了新的內容嘗試。比如在二條推出了新IP:歐拉·王。
作為畢導的好基友,歐拉·王有著嚴謹的思維,渾身散發著濃郁的科學氣息。與畢導搞怪的腦洞不同,歐拉·王會提供一些更實用的解答,進行UGC的問答互動。
以后是打算做成矩陣號嗎?我問道。
兩個號不算矩陣吧,最多是向量……畢導回答。
原來在詭異的理工梗里,質數數量的號都不能叫矩陣。
焦慮不能阻止你前進,
就像你知道氮氣和氫氣會產生氨
和所有的內容創業者一樣,畢導每天都有很多焦慮。
他說,自己最擔心的是對于內容的執著,會失去商業的敏感。
寫段子的能力,是他偶然間發現自己有,然后堅持了下去,但商業技能是從零開始。他想做周邊,想拍視頻,想做知識付費,但哪怕有科研精神的指引,他也無法預估會遇到什么問題。
畢導前段時間見到一位同樣以創意著稱的自媒體人,問對方,你有創意危機嗎?
對方回答說,每天不都是創意危機嗎?
畢導說,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科學界有一個共識,可以給大家展示的科學現象,大概在 200 個左右,比如特斯拉電圈,滋滋滋的很炫酷。但我給你做個膜,就沒什么意思。”他也清楚,那些特別接地氣有爆點的話題,是有限的。
“但焦慮不會阻止你去做這些事情,認清這一點就一往無前地去做。”
就連灌雞湯,畢導都能找到一種理工科的解釋方式。
“當你知道氮氣和氫氣會產生氨的時候,就不要擔心產率低的話怎么辦啊。告訴自己它會產生,你把溫度加熱到 500 度,有鐵的催化劑,它就會變的。你不要去擔心外界對你的壓力,嘲諷啊唱衰啊,這些都不能阻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