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6年,大疆成為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市場份額的獨角獸。
7年,將公司做到全球第一,創始人身家已經達到了450億,甚至在總理座談會上還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贊譽:“你的市場份額占到70%了,這個成就還小嗎?你就是明星!”
眾所周知,“中國制造”很難擺脫靠性價比優勢去獲得市場的尷尬局面,然而這樣一個中國本土的公司,卻把“中國制造”發揮到極致,成為中國的“蘋果”。

一切從興趣開始
1980年,汪滔出生于杭州。由于父母下海經商,事業繁重,汪滔從小就讀在寄宿學校,獨立的性格也讓他培養了很多興趣愛好,尤其是航模,帶給他很多樂趣。
他開始對天空充滿了想象,并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與航模有關的讀物上面。
也許在這一刻,已經悄悄為他今后的命運做了一個鋪墊。
2003年,在華東師范大學電子系讀到大三的汪滔不甘平庸選擇退學,決定給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發出入學申請。
然而入學過程并不順利,這些名校都無情地拒絕了他。
最后,只有香港科技大學決定錄取他,汪滔選擇了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
2005年,汪滔開始準備畢業課題,由于自己一直對航模有著無限熱情,最終把課題確定為遙控直升機的飛行控制系統,研究的核心在于使航模能夠自動懸停。
從小的愛好,讓他對畢業設計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向學校申請了1.5萬港元經費,苦苦奮斗了5個月,最終研制出可以令直升機在空中懸停的飛控系統。
然而命運弄人,在畢業展示的時候,他的飛機偏偏不給力,從空中掉了下來。
盡管飛機掉了下來,但他的夢想并沒有因此摔碎,反而讓他找到了自己的奮斗目標,這也成為他接下來創業的一個理由:做一個“容易飛的飛行器”。
獎學金養活員工,曙光也漸漸來臨
汪滔的畢業設計失敗了,但這時他也遇到了人生的伯樂——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技術教授李澤湘,他發現了汪滔的領導才能以及對技術的理解能力。于是,在他的引薦下,汪滔開始讀研。
2006年,汪滔研究出第一臺樣品,之后他和朋友開始邊讀書邊創業。
至于為什么要將公司設立在深圳,汪滔稱:“大疆離不開深圳,因為這里大概有世界上最好的硬件創業環境。”
由于無人機本身屬于小眾行業,并且開發成本昂貴,而深圳及周邊地區擁有強大的碳纖維材料、航空鋁后加工、特種塑料、鋰電池、磁性材料等配套產業,無疑給制造無人機帶來了有利環境。
創業之初每個人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汪滔與他的團隊也是如此。
當時辦公地點是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隨后又搬到一間小平房中,由于創業環境艱苦,還有兩位同學拋棄了他,一個留學,另一個則是去工作。
而在他身邊的,只剩下從社會招聘上招來的三四位員工。
由于當時一直在研發直升機飛控模式,沒有任何收益,可謂是入不敷出,不得已,汪滔只能靠獎學金養活員工。
2006年,他們研發出的大疆第一臺產品,賣出了5萬元,成本只有1.5萬元。
后來,隨著汪滔的導師李澤湘的加入,帶來了充足的創業資金。2008年,他們研發出第一款較為成熟的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XP3.1,可以讓模型飛機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自動在空中懸停。
隨后大疆陸續推出了一些新產品,也就在這個時候,大疆徹底迎來轉機。
2010年,大疆每月的銷售額達到了幾十萬元了,其中從2009年到2014年,大疆的銷售額以每年兩到三倍的速度增長,員工人數也呈現出遞增趨勢。
徹底顛覆“中國制造” 世界級產品誕生
2013年1月,大疆發布“大疆精靈”,正式打開了非專業消費級無人機市場。
2014年,大疆售出了大約40萬架無人機,銷售額快突破10億美元。
2015年8月,《福布斯》雜志公布全球科技界富豪100強名單,汪滔以36億元的身價上榜,排名第54位,成為無人機行業第一個億萬富翁。
2017年,大疆的銷售額達到了180億元,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70%。
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家中國企業,竟然能夠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份額達到70%。大疆無人機,也成為能夠打動全世界的產品,而“中國制造”再也不是僅僅依靠“性價比”標簽來獲得市場。
汪滔希望通過大疆對產品的精益求精“讓中國制造貼上高質量、高品位的標簽!”
據悉,連比爾蓋茨、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等都被大疆的無人機征服。蓋茨甚至為了體驗大疆的無人機,買了人生第一臺IPhone;沃茲生日時收到別人送的無人機,興奮地說“大疆的飛行器,是我有史以來收到的最棒的禮物。”
汪滔認為,世人有兩種分法:一種是笨人和聰明人,另一種是好人和壞人。聰明不是指智商高,而是追求事物本質的意愿和能力,“在實踐中解決的困難問題越多,腦洞開得越快”;而笨,則是指難以把握事物本質,容易為一些表象所蒙蔽,比如喜歡看朋友圈雞湯,被一些時髦的理念所迷惑。好人和壞人的概念比較簡單,“好人追求互利共贏,壞人自然就是損人利己。”
其實,汪滔的創業經歷也告訴我們,創業沒有捷徑,唯一的路子就是需要埋頭苦干,若想實現自己的目標,一是執著,二是需要敢于面對困難環境的勇氣。。
汪滔此前曾批評不少創業的人在趕風口、炒概念、投機取巧,既是對創新精神的誤讀,也是對創業環境的破壞。唯有腳踏實地做事,才能有機會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