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一個營銷的好時代,科技不斷進步,渠道愈發多元;也有人說,這也是一個營銷的壞時代。泛信息化的大趨勢下,人們看得越多,卻記得越少。復雜的傳統線性傳播鏈路中,每一次轉化都無法避免著用戶的高比率流失……
然而毋庸置疑,這是一個營銷的變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新模式亟待探索突破。如何讓營銷在路徑上更短促直達,形成閉環;如何保證信息更高密度地輸出,達成共鳴,正成為移動營銷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與勢巨增” 2019引擎大會上,字節跳動營銷中心總經理陳都燁和大家分享了T-A-S營銷模型,首次發布了巨量引擎移動營銷的全生態。
這個生態系統有其難以復制的獨特性,將傳統的線性傳播路徑巧妙拐成了一個環,簡單來說就是“放短線,重效率,引共鳴”。通過構建更高效的營銷路徑,提高營銷效果,同時結合技術、內容、創意等形式激發用戶需求,落實到行動閉環,在減法之中真正讓流量成為“留量”。
激發Trigger:瞄準用戶,激發創意
在營銷的過程中可以有多個觸點,但所有的營銷都會有一個起點,或者稱之為瞄準點——用戶。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早已告別茫茫人海中撈針般“偶遇”目標用戶的過程,但真正能坐擁億級用戶,同時精準瞄準并激發每一個個體,是品牌主心之向往的理想狀態。
為了實現營銷最短路徑,巨量引擎給出的策略是:既要科學,也要藝術。
對于走近數字營銷時代的我們而言,數據無疑是激發和瞄準用戶的一大支點。通過多年積累,巨量引擎的數據化平臺已經沉淀下海量數據。今日頭條、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這些數據來自不同的產品端卻可以實現高度融合。通過數據細顆粒度的分析,巨量引擎得以實現包括行為、場景、用戶特征及興趣在內的全方位高度還原。
在開放的數據生態中,品牌主可以將第一方私有數據如CRM數據、自有APP數據與巨量引擎的跨平臺管理數據相融合,真正實現用戶可追溯、可應用、可管理。當跨平臺用戶數據成為品牌主的“資產”,從商業分析、策略規劃、智能投放到價值評估的全鏈路決策便可以順利地“一網打盡”。
當然,真正好的營銷激發并不能僅僅依靠數據,它更需要依靠 “創意”。 對于巨量引擎而言,這種創意激發滲透在用戶使用的交互中,體現在人機智能協作的程序化里,更滲透在不同的內容消費場景中。
首先,交互的魅力。想要用戶理你,先要主動智慧出擊,不斷優化沉浸體驗。比如,去年8月推出的抖音廣告,最下方“查看詳情”的顏色會根據不同視頻變幻最優顯示顏色,這個看似很小的改動,實則帶來了商業領域超過一倍以上的互動提升。而大疆在2018年雙十一期間也通過圖片貼片視頻的方式,在抖音上投放廣告,卡片點擊率能夠達到11%。
其次,人機協作的黑科技。巨量引擎在后臺做的智能系統,讓圖片、文案、視頻素材自動被抓取、把關形成更有高效的智能創意閉環,也就是說大大降低了創意環節的成本預算。
第三,場景化地思考問題。既然已經知道了用戶的喜好,將用戶置入場景中去思考呈現形式就變得容易多了,再給幾個選擇項,是小視頻場景、信息流場景還是貼片場景,代入思考后降低了選擇困難。
通過數據科學瞄準用戶的同時,運用創意藝術性地激發用戶,構成了巨量引擎生態系統中與過往不同的營銷起點:當過去還在尋找用戶時,巨量引擎已經做到了創意這一步,將營銷進度條整個往前調整了一檔。
行動Action:更短的轉化閉環,更有“留量”
起點之后是流通過程,也就到了最令人頭疼的“轉化”問題。
在此環節的解題思路上,過去品牌營銷中將問題的焦點集中于“用戶看不看得見”。面對這個問題,常用的解決辦法是“反復”、“高亮”、“強勢彈出”。不可否認,這是有一定效果的,至少用戶“看見了”;而巨量引擎則把解題的焦點集中于“看見之后”的問題。
如何引導用戶高效行動,如何通過經營與分析形成營銷閉環,讓轉化環節本身具有更大的營銷價值,巨量引擎通過一系列的場景探索尋找到了兩種有效轉化路徑:內容消費場景轉化、主動探索場景轉化。
內容消費場景轉化的探索,意味著在內容平臺依靠創意激發用戶同時,無縫的轉化工具必不可少,用“快狠準”的方式直接引導用戶購買行為。
比如快閃店就是一種一觸即達高效移動購物新模式,預加載一觸即達,可以減少用戶到站折損,而站內直擊購買更可以縮短購買決策路徑。抖音與小米采取此模式合作,于1月14日晚開設紅米note7抖音專場銷售,開賣1小時售罄。活動期間獲得558萬多的預約量,短視頻點贊數超339萬,播放量VV超2億。在這次探索中,抖音快閃店所依附的抖音平臺,不僅僅是優質內容傳播場,還是內容社交的發生地,更是一個大眾興趣消費轉化的營銷平臺。這對于商業化營銷而言,不僅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且最大程度提升了商業轉化效率。
另一方面超級品牌館也是一大典型案例,作為從品牌展示到效果轉化一體化全平臺營銷陣地,也是一個內容消費場景轉化探索的成功實踐。通過圈子功能自動聚合品牌產品相關的行業有效信息,來更深度建立用戶的品牌認知,同時在后端搭建上轉化組件,無縫連接實現從興趣激發到最終的行動。比如進入汽車行業的超級品牌館,你在了解到車型、參數、售價等品牌產品信息的同時,還可以看到朋友推薦、KOL評價等在內的口碑內容,更可以一鍵轉化購買,讓人頗為心動。
如果說線上的直接轉換屬于中級難度,那么從線下到線上轉化的難度級別是引發了對“新零售”這個專有名詞的研究級難度。對此,巨量引擎的回答是:我們不做線下能力的構建者,我們只做連接線下的能力者。主動探索場景轉化,便是如此背景下的轉化新思路。
在“抖音種草季”中,我曾觀察過一個案例:抖音一出手,快樂檸檬就火了。如此帶動效應是怎么實現的呢?原來,在線下門店和線上視頻之間,有了抖音的“POI”功能這個銜接點。
這個功能有點像“視頻版的大眾點評”:當用戶在上傳視頻時可以打上 POI 定位點,其他用戶在觀看視頻時,便能順著這個 POI 入口進入,看到這家門店包括地址、產品、推薦圖片等在內的信息。對于快樂檸檬這樣的網紅“打卡”門店來說,通過線上視頻給大家種草,再引導大眾馬上拔草,可謂大大地縮短了商業轉化路徑,也順勢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場景。通過這個銜接口,2018年國慶期間,快樂檸檬全國210家門店總營業額環比上漲70%,半熟系列單品銷售杯數環比上漲117%。
如果說更短的轉化路徑實現了從流量到“留量”的轉變,那么全新T-A-S營銷模型中經營與分析則是讓這一份“留量”加一份長期保險。圍繞企業藍V形成新的營銷閉環,對用戶樣本進行多觸點收集,可以幫助品牌更好地進行用戶鏈接與經營,海量數據資產沉淀之下,營銷的再觸達當然也“順理成章”。
共鳴環Sympathize ring:讓用戶決定今天的熱搜,實現營銷價值最大化
營銷問題的本質是路徑+信息的問題,上面我們講了從起點到流通抵達轉化的路徑問題,關鍵詞是短路徑,快節奏,那么在信息問題上,巨量引擎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短路徑已經決定了用戶在進入起點范圍后,會與營銷路徑銜接得更為緊密,相應地對信息內容的要求則是為更高密度、更高爆發力,以形成“共鳴”。
高密度的內容從哪里來?既然今日頭條反復強調它不是媒體,那么這里再梳理一下,字節跳動的產品矩陣上內容的幾大來源序列:
第一,創作大聯盟,被稱為內容新時代的社會化大生產。以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火山小視頻及西瓜視頻幾大平臺為主,通過超級話題、挑戰賽、PGC短視頻共創等多種靈活方式搭建起一個創作聯盟的生態。比如今日頭條,到現在已經擁有超過160萬的頭條號創作者,生產超過16億篇文章、15億條視頻,內容覆蓋了包括科技、美食、健康、教育、三農、國風在內的100多個垂直領域,并計劃在新的一年深度扶持出10萬個優質創作者……這么巨大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能力還是非常少見的;
第二,品牌大自制。分為多個層級,匯集年度盛典和重磅活動。頭條有AI智能大會,抖音有潮流音樂盛典,西瓜視頻則有旅游、美食、創意類的微紀錄片,火山小視頻有火山集市。橫向鋪開的話,可以滿滿當當充實一整年;
第三,合作大生態。打造一個更開放的合作生態,從臺網合作、版權合作、內容平臺合作到IP合作,先后覆蓋電視臺、傳統紙媒、網劇、影視機構、時尚機構和體育賽事,以獲取官方媒體制作的高品質內容。
內容有了之后,就是內容生態的大協同:大把的信息在手上,如何為己所用?巨量引擎期望達到的是共鳴效應,也就是在用戶UGC和品牌BGC之間,不論是PGC內容還是OGC內容,都可以毫無痕跡地進去玩一把。這中間關鍵的突破點是讓“內容與用戶息息相關”,用戶在觸達內容之后,樂于去討論、分享,甚至模仿、二次生產。
“營銷不僅僅是停留在觸達 reach 階段,而是要激發大眾變成愛好者,購買者,傳播者。”正如陳都燁在演講中所言,讓用戶來決定今天的“熱點”是什么,讓所有的內容生產者愿意一起 “蹭個熱點”,這大概就是巨量引擎的共鳴邏輯。其中,作為評價品牌激發有效性而推出的 GROW 價值驗證體系,包含激發及影響力指標(Generate)、互動輻射能力指標(Radiate)、品牌運營效用指標(Operate)以及口碑輿情優質指標(Word of Mouth),其評價范圍更是遠豐富于營銷觸達所能達成的目標。
如果說,前幾年DMP是互聯網營銷討論的熱詞,如今當DMP已經成為一種標配,在DMP的應用中,巨量引擎率先在互聯網版圖里畫了一個大圈。激發用戶的同時激發創意,在更短的路徑下讓信息以更高密度、更具爆發力的形式出現,直接激發大眾產生行動,立刻形成轉化,并通過鏈路閉環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鏈接更緊密。
激發、行動、共鳴,這三點形成的環流,就是巨量引擎畫的圈。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圈并非是靜態的,而是環形、流動的,三者之間可逆且多向的。因為溝通鏈路被極大縮短,所見即所得,任意的兩個環節間也能快速地產生營銷共振。
2019年,巨量引擎這種全新的生態系統究竟能釋放多大能量,尚且等更多的成績單來證明,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