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軻所遇非人死得輕于鴻毛
俠客行事,沒有值不值,只問該不該。摸準他們的脈,就明白他們義不容辭的內因。
《史記·刺客列傳》每次都能看得人熱血沸騰,五位勇士(抑或是恐怖分子)之中,荊軻最是不值。所謂不值,不是指搞不清天下大勢,若是清楚這個,就不是俠客了,而是為燕太子丹那么齷齪的委托人賣命,實在不值得。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俠客怕什么呢?所遇非人。
太子丹的本性是小氣、記仇、猜忌、私利重于公義,但善于偽裝,模仿四君子之風養門客。等到荊軻看透太子丹的本質時,義之所在,已不容他反悔退出了。
太子丹何以非要行刺秦王呢?他和嬴政同在趙國做人質,同是天涯淪落人,兩個少年曾經是玩伴,關系挺不錯。但是,嬴政回國當上秦王,太子丹轉到秦國繼續當人質,秦王戲耍他。太子丹心頭種下恨意,逃歸燕國。這個仇濃得化不開,發誓要給秦王顏色看看。把私人恩怨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小人之行。
鞠武老師勸學生太子丹不要與秦國對立,否則沒好果子吃。可是,老師只有參謀權。太子丹一心要找秦王麻煩,鞠武也別無選擇,只能推薦“智深而勇沉”的田光給他。田光受命給太子丹與荊軻之間搭橋。太子丹很小人之心,叮囑田光管住嘴巴。田光完成接洽任務之后,自殺以安太子丹之心,死人不會泄密。
沒有無緣無故的禮賢下士,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投其所好,太子丹請求荊軻以使者身份赴秦國圖謀秦王,能劫持最好,不行就殺掉他,秦國一內亂,六國即聯合滅秦。畫餅般的空想。荊軻并不魯莽,思量一番后拒絕了。太子丹叩頭如搗蒜,固請。荊軻受不了,便應下差事。
欲要人賣命,自然要使出千古不易的手法,給地位封為上卿,住國賓館,每日上門問候,至于珍寶、車馬、美酒、美女,要多少給多少,反正都是國家的公有之物。曹操對關羽也曾用過這招,關羽比荊軻定力高些,不為所動。
美酒美女可勁兒供應,但荊軻沒有上路的意思。太子丹懷疑荊軻心生悔意,以言語兩番試探。聽到第二次譏諷,荊軻憤怒了,氣沖沖地立馬出發。
一次重要的綁架暗殺行動,竟然在猜忌、負氣中邁出第一步,失敗是必然的。可惜了中國俠義文化至高無上的別離場面——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圖窮匕見,一擊不中,荊軻再無機會。死前,他喘息著說,事情不成,是因為想抓活的,逼迫秦王吐出侵略燕國的土地城池,以報太子丹。
俠義之士往往被義字束縛,不計艱難,不惜生命,甚至不明是非,像荊軻這樣所遇非人,死得比鴻毛還輕。秦王驚魂之后,下令務必取太子丹之命、消滅燕國。太子丹逃得快似流星,仍被殺死以獻秦王。唯有音樂人高漸離想辦法接近秦始皇,灌鉛于筑中,掄向秦始皇。可惜眼盲,沒準頭,失手被殺,可是畢竟以此舉報答荊軻,方有面目到地下與知音相會。
為刺客立傳,司馬遷了不起。五位刺客之舉,皆以一腔熱血向強權人物說不,他們共同完成一種精神的鍛造——不畏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