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筆在陶瓷上輕飛曼舞
以繪畫入門,半道出家
扎實的繪畫功底和嫻熟的繪畫技法是張燕飛成為陶瓷藝術家的絕對前提,若沒有她二十年如一日對繪畫的癡迷,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我愛畫畫,從小就特別喜歡畫,一直到現在都是,從來沒有改變過。”張燕飛說。在她的心中,畫畫是她的另一個世界。張燕飛的舅舅是一位美術老師,在她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由舅舅帶她入門開始接觸美術,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從小學到現在,畫畫已成為張燕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憶及學畫的經歷,到如今她仍是歷歷在目,“舅舅是我的啟蒙老師,那時候經常有人請他去教學,然后他就帶著我一起去,條件就是免去我的學費,他也不要工資,從那時起我就跟著他到處學,除了油畫之外其他的類型都學過。”高中畢業,張燕飛毫不猶豫地朝繪畫的道路上飛奔而去,在大學選擇了插畫專業。
2009年,大學畢業的她在考研失敗后回到家鄉瑞昌考上了事業單位,然而每天忙碌的工作并沒有澆滅張燕飛繼續深造的夢想,經過一年的苦讀,2010年她終于如愿以償地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裝飾專業的研究生,于是她果斷地放棄了人們眼中的“鐵飯碗”,開始學習如何在瓷器上作畫。
工藝性強,制作難度大
挑胚,設計,畫圖,勾線,燒陶瓷,上明暗,再次燒,上色,最后再燒陶瓷,完成一個陶瓷藝術作品,要經過9個繁復的步驟,且任何一步都不能出錯。然而就是這樣看似辛苦枯燥的工作,張燕飛卻總是樂此不疲。
如果說單純的繪畫是她的興趣,那么陶瓷繪畫無疑就是她興趣的升華。“在紙上畫畫往往保存的時間比較短,但是陶瓷繪畫不一樣,只要你完成了,它就是永恒的。”張燕飛笑著說。從2010年開始接觸陶瓷繪畫,到2013年開始獨立創作的這三年時間里,其他同學都忙著完成作品參加各種比賽,而半道出家的張燕飛卻把時間都奉獻給了學校和導師的工作室,同時還到美國參觀了國外的繪畫藝術,這些都為她日臻成熟的工藝技術和構思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陶瓷繪畫藝術本質和基礎還是繪畫,它不同的地方在于陶瓷,因為需要燒,需要更多的步驟,所以工藝性方面會更難一些,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張燕飛說。而這個不可預測發生最多的一步就是“燒”,張燕飛介紹,一般的陶瓷繪畫作品燒的時候平均溫度為780°,而根據種類的不同溫度也有所區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經常因為一些細微的失誤就可能導致陶瓷出裂或者出霧。
除了手藝上的難度,在繪畫創作中,張燕飛的壓力也同樣不小。“在陶瓷上畫一幅畫往往要很小心很細致,比如說我要畫以前的剃頭匠,我就要去找資料,還要去問年長的老人是否見過,他們的工具是怎樣的,地位是怎樣的,包括穿著打扮,都要很到位,絕對不能出錯。”因此,陶瓷繪畫藝術并不僅僅是工藝與畫工的結合,有時也需要真實和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