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豬肉
如今,蔬菜多是大棚的、鮮魚基本上是池塘養的、生豬大部分是吃著飼料在養殖廠長大的。每次吃飯時,許多人覺得舌尖上的味道有點淡,餐桌上的飯菜沒以前香了。潯陽晚報記者了解到,潯城不少農貿市場、超市等,冒出了一些專賣“土豬肉”的攤點,很受市民追捧。那么,這些土豬從哪買來、真正散養的土豬有多少、什么是土豬、土養的豬與吃飼料長大的豬肉味道、外觀有什么不一樣呢?潯陽晚報記者對此作了深入了解。
不論買家賣家土豬肉都受歡迎
昨日8時20分,潯陽晚報記者來到廬山區黃土嶺菜場。在菜場的右側約100米長的菜攤,有一半是賣肉的攤點,每個攤點上買肉的人并不是很多。
“給我割斤把肉!”一位60多歲的婆婆提著竹籃叫喚著,顯得有點急。婆婆姓劉,是廬山區愛華村人。她告訴記者:“現在吃飼料的豬多,肉都沒有肉味了,吃著一點都不香。土豬肉就不一樣了,用肥肉榨油炒菜很好吃。”劉婆婆說,她隔三差五到菜場轉一下,看到有賣土豬肉的就買上一兩斤。
年近不惑的攤主姓韋,夫妻倆常年在菜場賣肉,近期他們專門賣起了土豬肉。平常韋師傅專門請人在鄉下收購農戶散養的土豬,放到恒生肉聯廠請人宰殺,每天宰殺一頭。據韋師傅介紹,現在去鄉下收購土豬,每斤約8.5-9元錢,比普通飼養的毛豬每公斤貴2元多。但豬肉、排骨也比市場價每公斤貴2元多,而且賣得快,特別是土豬的內臟非常搶手。他說,平常賣半邊豬肉有時要守一整天,而賣土豬肉要不了半天就可以賣完。
用糠和剩飯菜喂養的土豬幾乎沒人賣
如今是否還有農家散養、吃糠和剩飯菜養的豬肉賣到市場上呢?九江縣江洲鎮團洲村村民黃克儉是個養殖專業戶,從1993年開始就辦起了養豬場,一直到現在,每年出欄生豬都在500頭以上。據他介紹,假如還有農家散養、吃糠和剩飯菜養的豬,一戶最多養一兩頭,飼養周期在一年至一年半,毛重一般在110-130公斤左右,只會留著自家過年或做喜事用。要想收到市場上來賣,沒有比市場價翻番的價格是收不到的,可以說,真正土養的豬基本上是沒有人賣的。而市場上所謂的土豬,是一些小型養殖戶固定與一些酒店事前協定,定期上門收購下腳料即剩飯剩菜,用作養豬的主要飼料。這種養法一般養殖周期在6個月左右,比完全吃飼料的豬周期要長一個月左右。
而在九江城郊的蓮花、威家、虞家河等鎮,有少數村民在空山坡上圈起豬圈,每次養上10多頭仔豬,循環往復,用收來的下腳料和一些農副產品喂豬。
如何區分土豬肉和普通豬肉
對于什么樣的豬肉才是“土”豬肉,市農業畜牧局的段副局長認為,“土”豬和“洋”豬的區分,沒有特別的理論依據,主要是看飼養方式。不過,不管是什么品種,通過農家散養,吃糠、潲水、剩飯剩菜等下腳料長大的豬就算“土”豬。下腳料就是人吃剩的,同時會經過煮沸高溫消毒再喂豬,其營養十分豐富,所以,此種豬肉品質比吃飼料長大的豬肉要好一些。
從九江縣鄉下到九江城區賣了10多年豬肉的陳師傅說,區分土豬肉和飼料豬肉的最直觀的辦法是看外觀:皮薄、囊厚(肥肉)約3-4公分,瘦肉鮮紅,肉內少白筋等,用刀切起來輕松,肥肉放在鍋里榨出的油多;土豬肉吃起來細嫩、味道鮮美,有一股香氣撲鼻。

土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