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我談談“85后”設計師的話,我的真實感觸是“專業”、“優秀”、“學習能力強”。
多數科班出生基礎扎實
其實業內的朋友都知道,在以前住宅裝飾行業(家裝)并沒有對口的專業,換在二十年前,科班出身學“室內設計”的專業設計師更是鳳毛麟角,雖然大家都用著“室內設計師”這一稱謂,但實際上市場上從業的絕大多數“60”“70”的設計師都是“半路出家”的,分別來自于“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油畫”“工民建”等等專業,倒也不是沒有“室內設計”專業,而一般科班出身的很少做“家裝”。就像我的大學同學多數在設計院工作,有些是房產公司在做“甲方”。因此這些半路出家的設計師多少在知識面上是有欠缺的,懂裝飾懂“藝術”的,缺乏專業的施工圖底子,又或者缺少對建筑結構以及施工材料的知識,雖說在行業內“摸爬滾打”歷練了,但還是有“硬傷”的。而學“工民建”的雖然在材料,結構等有了解,但對于室內設計的風格流派以及發展上是空白,更別提所謂的“中建史”和“外建史”了。國內“室內設計”專業的遍地開花是在2000年以后,也就是說如今的“85后”設計師多數都是科班出身。
專業
或許很多業外的朋友不了解,科不科班其實還是有講究的。這不體現在所謂的“談業務”上,更多的體現在專業素養上。一般科班出身的設計師通過三年左右的實踐經驗,后期在設計上的提高會更快,在細節的拿捏上也會更出色。學校學到的東西加上自己的實際感悟,這才能完整的迸發出好的設計。工作中我接觸了不少“85后”設計師,基本都是科班的,在溝通細節上以及對風格的把控上都是非常不錯的。這種“專業”體現在工作中,會非常愉快,也更有共鳴,當然對于業主來說,他們的設計也更有“專業”底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會不懂結構盲目敲承重結構。
優秀
“優秀”,這個說法也是我對“85后”設計師的一個大群體的定義。這樣的“優秀”不僅反映在工作習慣上,由于科班的居絕大多數,因此工作習慣良好。知道在設計前期就做資料收集,明白在設計前期以手繪草圖構思,而不是直接打開CAD就畫圖。從事“室內設計”國家職業資格考評多年,我的心得是“優秀”的設計師不僅要看完工后的作品,更要看他的過程構思草圖以及嚴謹的施工圖。如果沒有過程草圖也沒有嚴謹的施工圖,相信這位設計師的能力也稱不上“優秀”。當然“優秀”不僅是設計工作,也是人品。“85后”設計師更自我,不市儈,在整體素質上表現“優秀”。不會急功近利的考慮“回扣”,把設計絕對的當一門生意去考慮。這其實也和受教育有關,比較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并不認同“市儈”的商業做法。反而更能靜下心來做好手上的設計。
我也帶過一些“85后”設計師,起初你會感覺他們玩心重說話“拽”,但在工作過程中,我漸漸體會到了他們的“價值觀”。更“樂活”的生活信念,懂得享受于設計師來說是個好習慣,也讓“優秀”成為了“85后”設計師的一個標簽。
學習能力強
再談談“學習能力強”這一心得吧,網絡對于“85后”就猶如空氣一樣自然和必需,因此這些設計師能更快速高效的利于碎片化時間去學習。工作中我也曾對這種現象表示過詫異,就拿“美式”風格來說吧,他們不僅會用“HOUZZ”不斷查看國外設計師作品來研究,更會在看美劇的時候處處留心設計。這種 “學習能力”真是寓教于樂,看似不經心的在玩,但事事都不落人后,敢嘗試,樂分享;更能把前人的知識歸納總結變為自己的“庫存”而不教條。這或許真的和他們成長的年代有著莫大關系。每每在生活中有“85后”設計師通過微信,微博,QQ與我討論,雖說有些想法天馬行空,但他們就是愛鉆研,也愛求教。
生力軍們有著更好的環境和機遇
設計師就應該是個愛生活的雜家,而“85后”設計師身上的活力也好,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好,成長環境也好。讓他們更像設計師,也更愛生活。這幾年很多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均是“85后”,他們通過工作后的歷練,作品趨于成熟,設計手法多樣,思維活躍。就像我們平湖事務所的“85后”設計師,今年開始作品頻頻獲獎,也在當地擁有了非常多的業主粉絲。隨著他們工作經驗的累積,一定會變成這個行業的生力軍。希望他們帶著自己所持有的“正能量”去改變行業的陋習,讓設計師回歸設計,而不是只帶這么一個設計師的頭銜。好了,不能說了,越說越感覺我老了,這是主編挖的“坑”,這樣寫下去我這個“70后”就要給埋了。